
过“二月二”?当然要去理发啊
“以前家里有讲究,说正月里剪头发对舅舅不好。所以在整个春节期间,我们都不会去理发。”周晶回忆道。
“二月二”就是禁忌被打破的一天。周晶记得,小时候,是父母带着去理发店。那时候的理发店大多门脸不大,一群等着剪头发的人挤在一起,家长里短,热闹得很。
民间确实流行“二月二”理发,认为这代表着“龙抬头,走好运”,美其名曰“剃龙头”,实际上代表着对新一年交好运的祈盼。
另外,周晶说,有些老北京人还多半会在“二月二”吃一顿“盒子菜”,跟立春吃的春饼意思差不多,就是酱肉、肘子一类的吃食,用刀切成细丝,再配上几样家常炒菜,正如豆芽之类,卷进薄饼里就是了。
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味儿
“二月二”的习俗当然还不止这些。由于龙的吉祥寓意,“二月二”的不少饮食被加上了“龙”的头衔:饺子叫“龙耳”,面条叫“龙须”,馄饨叫“龙眼”……一日三餐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也变得有趣了。
春是四季之始,意味着希望。“二月二”到了,农民们会“打囤围仓”,一边还要说着吉祥话,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期待到了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民俗学专家高巍说,“二月二”跟惊蛰日期接近,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的蛇虫。有时人们会在“二月二”到来后,在床头、水缸角落里开始,把灰一类的东西撒在地面上,一直绵延到屋外,叫做“引龙回”,期盼将毒虫们“镇住”。
无论是理发、驱毒虫,还是吃盒子菜、龙鳞饼,都是为了趋利避害,取一个“万事随心”的寓意。芦岩说,毕竟现在物质生活这么丰富,已无须再靠过节来满足吃点美食的愿望,过节,过得其实是背后的那点老传统和文化味儿。(周晶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