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遗产名录  政策法规  传承人  非遗世界  申报指南  非遗科技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关注>>正文
“文化遗产日”应成为公众的“文化盛宴”
2016-07-04 16:25 尹卫国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6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以非遗融入生活为切入点,全国举办800多场形式多样的展示宣传活动,重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67日《北京青年报》)

    中国是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近些年来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卓有成效,无论是拥有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财富,失而不可复得,让遗产“长寿延年”,千秋万代熠熠生辉,关键靠保护与传承,这既需要懂文化遗产、懂民间技艺的专家及广大传承人付出艰辛努力,更离不开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人人都懂得文化遗产的珍贵与价值;人人都敬畏文化遗产,都有保护遗产的意识、自觉性与积极性,文化遗产才能完好无损地走向未来。从此意义上讲,“文化遗产日”应成为大众了解文化遗产、走进文化遗产的“文化盛宴”。

    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与最大价值化离不开大众,他们需要走进大众,融入公众生活中,尤其非遗来源于民众、来源于生活,更需在生活中发扬光大。同样,广大公众也需要走近文化遗产、接触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与辉煌,从而增进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文化遗产日恰恰成为这种双向接触的契机。

    当今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及保护遗产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也要看到,文化遗产具有专业性、知识性强的特点,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总体上是初级阶段,需要借助“文化遗产日”加深对遗产及保护知识的了解、认识与掌握。公众了解文化遗产、走进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与渠道,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拉近文化遗产与公众的距离,使文化遗产变成大众文化。

    文化遗产通过人们的参观、学习、借鉴、传承,进而弘扬传统文化,启迪未来,因此文化遗产需要动起来、活起来,“灵动”与“鲜活”的人类文化遗产才有生机与活力,而公众参与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动力与源泉,这既能增加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走出去,又能增强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与自觉性。“文化遗产日”应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引导公众走进博物馆,与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

    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的“土味儿”浓郁,以口口相传为主,因此要重视民间艺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作用。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政府要唱主角,积极搭建舞台让更多文化遗产“唱戏”,吸引更多的热爱文化遗产的公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来就是根植于中华沃土、扎根于人民群众心田的文化,只有回归民间才会焕发出与时俱进的生机和活力。

   

   

    

    

关闭窗口
最新通知  
· 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感悟习近平...
·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
· 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
他山之石 更多>>
· 让非遗文化元素给商品包装添...
· 内画宗师—王刁三
· 40年,从自觉到自信——非遗...
· 历时12载 赣“非遗国宝”从濒...
· 广西柳州以“非遗+扶贫”推动...
· 浙江曲艺:全面布局振兴路 培...

版权所有:© 武汉体育学院  联系电话:027-87191497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461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