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遗产名录  政策法规  传承人  非遗世界  申报指南  非遗科技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课题研究>>正文
秭归龙舟调研报告
2015-10-26 22:18  

调查团队: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暑期实践调查队

调查时间:2014年7月4日至2014年7月9日

调查地点:秭归县体育局、归州镇龙舟协会、归州镇镇政府、归州镇文化站、归州镇街道、茅坪镇街道

调查对象:秭归县体育局办公室主任杜伟、办公室秘书梅大力,归州镇龙舟协会主席高德珩、龙舟协会会长郑祥龙,郑祥龙的儿子郑大,归州镇镇政府党政办主任何丽,归州镇居民

田野调查方法:深度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目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瑰宝——龙舟,在新时代仿佛被“新青年”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但事实上确实如此,中国各地的龙舟发展都陷入瓶颈,许多龙舟队伍没有企业赞助,入不敷出,大多难以为继,比如合肥市巢湖女子龙舟队,她们是一支业余草根龙舟队,却在2013年中华龙舟大赛鄱阳站这样的专业赛事中勇夺女子200米和500米直道竞速的第四名,而她们载誉回归合肥后,这支队伍却面临着经费不足,即将解散的困境;专业龙舟运动人才也十分匮乏,现在大多的龙舟运动员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一些城市因为环境变化和城市管理,划龙舟没了去处;还有一些龙舟相关的技艺则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例如东莞地区的“唱龙舟”,广州顺德的龙舟手工艺,各地的传统龙舟制作工艺等;而中国的龙舟职业化更面临着资金、人员、体制上的三重难题。基于此,通过调查个案———秭归龙舟,来了解龙舟的发展情况。即一是秭归龙舟的历史溯源;二是秭归龙舟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秭归龙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以此希望为龙舟未来的传承、延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龙舟竞渡,是一项集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水上运动项目。其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强身健体、自娱娱人等特点,几千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超越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语言障碍的同时,将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们聚集一堂,进行竞争角逐,增进友谊,并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创造着经济效益和社会人文效益。

秭归龙舟竞渡,俗称“赛龙舟”、“划龙船”。自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经在原有的纪念屈原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集体育、文化、经贸、旅游等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活动。

每逢端午节,秭归各地到处呈现龙舟竞渡的欢庆场面,近几年来每年还举办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传统龙舟赛更是做大做强。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增添了端午节节日气氛、提高了秭归的知名度、提升了秭归的传统文化氛围、丰富了秭归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秭归经济的发展、加强了秭归与其它地区及国际间的密切合作和交往、促进了秭归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满足了当地民众心理寻求。

在国家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秭归龙舟运动发展状况,值得研究。

本文立足于我们团队的社会实践,力求全面了解秭归地区龙舟运动发展历史和特点。在全面介绍秭归龙舟运动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龙舟运动对秭归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进而找到其发展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提出若干路径和建议,旨在为秭归龙舟的传承、延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也为全国各地的龙舟运动服务。

一、秭归龙舟的溯源和演进

划龙舟是秭归端午纪念中最隆重的群众性集会,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随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四乡八里的人们齐聚西陵峡畔,颜色各异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游江招魂的号子在峡谷中久久回荡。故乡的人民用最虔诚的仪式迎接诗人魂魄归来。

秭归端午民俗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一直保持到当代。所包含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

“竞渡”从何而来呢?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并命舟楫以拯之。”《随书、地理志》记载的更为详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急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可见隋朝的龙舟竞渡已演变成“竞渡之戏”,而且“观者如云”。

如今,秭归的龙舟竞渡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而且形成了最为系统和完整的端午习俗。

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龙舟竞渡正式开始之前,首先是“祭庙”,人们将龙头抬进屈原祠,所有参赛队员、龙头均整齐地排列在屈原祠内的屈原铜像前,并设置花台,焚上香火,献上鲜花,行三鞠躬或叩拜礼,主祭者吟唱祭辞,然后燃放鞭炮,其场景肃穆雅静。屈原铜像旁悬挂有“楚大夫屈原之灵”、“魂兮归来回故里”的招魂幡。《招魂曲》是秭归的“龙船调”,又称“祭祀歌”,歌词悲怆,声调哀戚。唱《招魂曲》、游江的过程中,龙舟队员与岸上群众向江中抛粽子,齐唱“招魂曲”和峡江船工号子,声势浩大,场面撼动人心。唱完《招魂曲》,龙舟的游江也随之在水面上划了一圈。此时,便准备正式竞渡比赛。参赛龙舟“一”字排列在岸边,龙舟上的艄木搭在岸上,这叫“拖艄划”。竞赛的胜负以夺标为准,标为红布或红绸,进入最后冲刺之时,锣鼓声紧紧催,赛手奋力齐划,龙舟直冲“红标”,抢得“红标”者为冠军。竞赛结束后,便是最后的一个程序——回舟。在屈原故里,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竞渡,而且对夺标尤为重视,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夺标归来,不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被列为“四旧”而中止。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龙舟竞渡逐渐恢复。进入80年代,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又有新的发展。1984年,国家体委将龙舟竞赛列入体育正式竞赛项目。新时期,秭归的龙舟活动以“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为民始于1992年首届“屈原文化节”,后由于三峡工程兴建、秭归移民搬迁中断过一个时期,1998年秭归县城东迁至茅坪县,从1999年开始新县城内龙舟活动年年不断。“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在1992年、2001至2014年先后举办了15届。2004年国家体育局向秭归颁发了“全国龙舟训练比赛基地”匾牌。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授予秭归县“中国龙舟之乡”称号。

1992年以来,秭归先后承办了5次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龙舟邀请赛出发仪式和第十二届全国“屈原杯”龙舟锦标赛,以及多次中国龙舟公开赛、全国龙舟邀请赛和宜昌市龙舟锦标赛。特别是2003年,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至135米,高峡平湖初见端倪,为表庆祝,同时抓住机遇宣传秭归,秭归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茅坪镇徐家冲港湾举办首届“高峡平湖”龙舟赛。秭归县政府主办、各有关部门参与、体育局负责赛事筹备,仅仅8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筹备任务。此次参赛队伍共9支,县三峡办代表队获第一名,现场观众达3万余人,民日报和中国体育报头版以及新闻联播都有大幅报道此次赛事,影响深远。2010年屈原故里全国龙舟


http://218.197.70.131/uploadfiles/20150104101206950.png

邀请赛暨端午传统龙舟表演赛更是盛况空前,来自全国各地的18支龙舟代表队参加了全国龙舟邀请赛,县内各乡镇、县直单位共26支龙舟队伍参加了传统龙舟表演赛。赛场位于三峡大坝上游1.5公里,比赛以三峡大坝为背景,现场汇聚了6万多名观众,场面极其壮观。组委会还为此次活动精心打造了一艘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钢制62米巨型龙舟,在游江招魂表演中102名划手,亮桨飞叶,波光闪耀,掀起了现场的高潮,成为整个活动的亮点,媒体报道的焦点。

http://218.197.70.131/uploadfiles/20150104101207125.png

秭归62米大龙舟

在秭归县举办各类龙舟活动的同时,秭归县的龙舟代表队还积极参与全国范围内的各项龙舟赛事,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在2006年的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上,秭归龙舟队代表宜昌市参加精英组比赛,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秭归龙舟的风采。

二、秭归龙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的问题

(一)秭归龙舟产业发展现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龙舟产业的发展,一直将龙舟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大事要事来抓。2009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龙舟品牌建设的意见》,对秭归龙舟品牌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推动了龙舟产业的健康发展。

1、近十几年秭归龙舟举行赛事活动

县城东迁至茅坪后,由县政府组织的传统龙舟比赛年年举办,并多次承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以及全国龙舟邀请赛等赛事。在秭归本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龙舟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龙舟队外出参加全国各地龙舟赛,拓宽了秭归龙舟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彰显了秭归龙舟文化的魅力。

1999618日,秭归新县搬迁后在茅坪港首次举办“99三峡秭归龙舟竞渡”

2001年在归州镇承包了第二届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出发仪式。秭归龙舟队获得第二名。

2002年端午节在归州镇举办龙舟竞渡庆祝归州镇完成搬迁。秭归龙舟队获得第二名。

2003614日在茅坪镇举办“高峡平湖杯”龙舟赛,庆祝三峡工程蓄水完成。

2004年承办了第十二届“屈原杯”全国龙舟锦标赛。

20055月承办了第四届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直道竞速比赛和首届宜昌市龙舟竞标赛。获得第二名。

20065月承办了宜昌市第二届运动会龙舟比赛。获得锦标赛250米、500米、1000米冠军。

2007619日,秭归县承办了第四届端午文化旅游节“屈原酒业杯”龙舟锦标赛。

2008年承办了“维维杯”秭归端午传统龙舟展演赛。

2008年秭归龙舟代表队代表宜昌市参加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得银组第二名。

2009年承办了“新城华府杯”秭归端午龙舟赛。

2010615日—16日承办了屈原故里“稻花香杯”全国龙舟邀请暨传统龙舟表演赛。

201166日承办了第六届中国宜昌长江三峡龙舟拉力赛暨2011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宜昌站)获得总成绩第四名。

201261923日承办了2012年“百年枝江杯”中国龙舟公开赛(宜昌站)。秭归龙舟队获得总成绩第四名。

20136月承办了2013年“三峡源杯”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

20145月承办了2014年“三峡源杯”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

2、秭归龙舟设施日趋完善

2006年宜昌市首届龙舟赛暨秭归端午龙舟竞渡在徐家冲港湾成功举办后,徐家冲港湾正式成为国家龙舟训练基地。秭归县先后投入近200万元资金,建设了可容纳200人的主席台和2000多个简易座位,现场可容纳10万观众的长江护坡,购置了玻璃钢标准龙舟12条,木质标准龙舟18条,10米小龙舟11条,精心打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质62米大龙舟,以及多艘裁判艇,救生船,配置了龙舟划桨、锣、鼓、标志牌等龙舟赛事器材。

http://218.197.70.131/uploadfiles/20150104101207571.png

精心打造的多条龙舟

3、 秭归龙舟政策制度现状及资金保障情况

秭归县政府每年承办龙舟赛事,每年傲人的成绩都可见其对于屈原文化和龙舟文化的重视,但当我们去到基层群众中了解情况时,大部分的群众提及“龙舟”,都显得像“局外人”。相对于老年人的执着和热情,年轻人对于自己所在的龙舟发源地了解甚少,政府对龙舟文化的宣传力度及普及广度方面的缺口较大,政府扶持力度欠缺,龙舟发展资金得不到保障。由于资金来源的欠缺,难以支撑秭归龙舟的较大开销,所以在秭归龙舟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困难重重,政府出台了许多关于龙舟运动的意见及文献,也非常希望龙舟文化在秭归延绵不断地发展下去,但落到实处的政策确实不多。龙舟在秭归的普及度和对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充分,主要因为资金在龙舟发展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秭归县对于龙舟发展的资金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秭归长年靠脐橙的丰收、水产品的销量维持政府开销及提供当地居民生活来源,随季节及气候等一些不可抗力的变化,政府及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间接性的很大程度地影响龙舟发展资金的投入。

秭归县体育局的办公室秘书梅大力是主要负责管理和保存龙舟的,谈及龙舟赛事和活动,他告诉我们每一次的龙舟赛事结束之后,每一条龙舟和各种器材都需要维修和保养,这一笔巨大的开销也是龙舟赛事无法更加丰富频繁的原因。

我们在秭归县政府搜集资料时,党政办的何丽主任和我们谈及了他们一直以来苦恼的问题,他们觉得秭归龙舟发展没有规范性,也没有特别设立保护和宣传部门,以至于没有专门的人和部门去管理和规划龙舟的发展,一直任由龙舟文化在民间的自由传承,受到各种阻碍导致部分龙舟文化的断层乃至消失。

4、秭归龙舟人员的发展规模情况

龙舟运动是一项需要较多人数参与的集体运动,但是当地不论是参与者还是传承者都极其匮乏。为了延续龙舟文化,“秭归龙舟非遗传人”郑祥龙先生申请成立了“秭归县龙舟协会”,为了进一步吸引参与者,协会一切开销及举办赛事的奖金他都个人投入,但是他告诉我们,参与者中大部分还是老一辈的人员,年轻人大都觉得没有多大吸引力,当谈及对龙舟文化的感情,年轻人表示更愿意在自己中老年之时为龙舟传承和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力,而不是现在。

许多年过去了,划龙舟这样的民俗活动,一直都是老年人在唱主角,年轻人参与的热情很低。在80岁的“龙舟老人”高德珩的眼中,龙舟是一项有激情很富有正能量的活动,他十分担忧没有人能将传统龙舟文化这个“接力棒”传下去。

专家认为,年轻人不重视民俗文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生活中所占比重不高,对年轻人吸引不够。另一个原因是,年轻人生活节奏快,与传统文化的“温和”节奏不合拍。年轻人漠视这些传统文化,不能把过错都归咎在他们身上,更要思考,如何搭建一个桥梁,让两者彼此走近。

5、秭归龙舟品牌影响深远

近年来,秭归龙舟赛事受到媒体关注,被大量报道。湖北卫视2007年以来每年现场直播秭归龙舟赛事。秭归龙舟活动的影像资料在2010年世博会湖北展厅中进行了展播。2011年秭归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龙舟之乡”称号,2013年又成功申报了湖北省全民健身881项目”、“八大品牌之乡‘龙舟之乡’”、山水特色项目“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等各类称号,扩大了秭归龙舟的影响。


http://218.197.70.131/uploadfiles/20150104101207400.png

秭归申请中国龙舟之乡的称号的请示文件

龙舟竞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普及群众体育的重要途径。一是群众自愿,二是吸引群众。特别是近年来它为丰富人们节日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也必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龙舟竞渡活动,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人民群众团结拼搏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尚;通过举行龙舟竞渡,拓开了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把龙舟竞赛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相结合,不仅可以收到社会效益,还可以得到明显的经济效益,有效地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通过龙舟竞渡扩大与国际友人的交流,我国龙舟活动在国外也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在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龙舟活动广泛开展外,在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西德以及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盛行起来。龙舟竞渡必将走向世界,在世界上发扬光大,广泛传播,使中国古老的龙舟文化,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二)秭归龙舟发展中主要问题和突出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击和消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说之前的非物质文化的演变是缓慢的,如今,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以及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秭归县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承的价值取向是期待经济的投入,弱化了对非营利性文化活动的关注。

秭归县经济能力的相对落后导致人们对于经济收益的关注,传承和保护的目的更多地集中在眼前利益。而当地龙舟活动都是非营利文化活动,且需要个人自发性的资金投入。龙舟活动对于难以解决生计问题的家庭和个人,难以产生动力,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导致每一次的人员一直在变动。也正是因为生计问题,导致龙舟参与者老龄化,青壮年更愿意选择收益高能够维持生计的工作,不愿意长期从事这种经济来源不太稳定的活动。导致龙舟传承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2、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当地人对龙舟文化的匮乏导致传承区域指向性窄,民间力量被忽视。

秭归龙舟在当地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与当地居民调查访问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却发现大部分居民对龙舟了解甚少,甚至有从小到大都没有亲眼观看过龙舟竞赛的居民,只是对外地人提及龙舟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了解龙舟来源的对象有限,也进一步限制了龙舟学习及传承的人数。在传承人方面,我们了解到“秭归龙舟非遗传人”郑祥龙先生是世世代代地在坚持从事龙舟运动,他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申请成立了秭归龙舟协会,也是社团法人,在他的家庭中三个儿子也是从小已经深受龙舟影响。



http://218.197.70.131/uploadfiles/20150104101208698.png郑祥龙先生的龙舟协会社团法人的证明http://218.197.70.131/uploadfiles/20150104101208976.png

郑祥龙先生成立的龙舟协会

http://218.197.70.131/uploadfiles/20150104101208522.png

于老师和实践队员一起采访郑祥龙先生

郑祥龙先生谈及龙舟也跟我们说出了他对于龙舟深深的担忧。一是,他从小练习划龙舟,对于龙舟带给他的更多的是竞技体育的精神,他享受大家在一条船上共同奋勇前行的体育激情,可是如今的龙舟运动被更多的商业化,投资商看重龙舟表演是否精彩好看,是否吸引人来关注他们的产品,导致龙舟的竞技性渐渐转变为表演性。二是,他说政府人员对于龙舟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全镇人民对龙舟的普及。政府并没有把打造秭归龙舟文化作为长远市政规划,更多的是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由于龙舟运动不是一个人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少人力资源和经济投资,由于县城经济落后,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效益不高,使得龙舟活动开展少,宣传少,投入资金少,群众的热情不高,自然而然地在龙舟发展中起了很大的阻力。三是,就他每一年参加比赛的心理感受而言,他觉得比赛的赛制越来越不完善。以往的传统性比赛形式消失,改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比赛赛制。不论年龄不论竞赛形式也不论河流地形的不同,都是统一率先到达的就是第一。这么一来,一些爱好龙舟但偏年长的参赛者的积极性和参赛热情被比赛赛制沉重打击,长此以往,龙舟参与者,爱好者都大大锐减。四是教练之间为了比赛成绩对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都不愿意交流,这也大大影响了龙舟的传承和推广。

3、龙舟产业的发展缓慢导致龙舟文化的发展缓慢,推广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精神层面的宣扬。

在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他们认为龙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秭归县的特色品牌,一直没有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龙舟商品制造产业,也没有有关龙舟文化的书籍和影碟,关于龙舟旅游项目也尚处雏形,导致政府经济来源甚少,也就没有足够资金发展和推广龙舟。而龙舟能够流传至今,不光是因为它的艺术欣赏和竞技性,最主要的还有龙舟比赛时体现出的惊人的“龙舟精神”。在今年的端午文化节龙舟祭江仪式上“龙舟老人”高德珩精彩的表演让人惊叹他竟然80岁了,很多为了龙舟的发展传承做贡献甚至牺牲的都是比较年长的老人。

老人跟我们讲诉了他对于龙舟深情厚谊,他说在龙舟比赛时那种激动人心的心情,同一条船上的每一个人朝着同一个目标,不论是否认识,之间是否存在不愉快,在那一段艰难行进的路程中彼此都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大家互相鼓劲、加油、呐喊、助威,那样一种团结的凝聚力是在平时永远体会不到的。老人认为所谓的“龙舟精神”真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多人被利益左右的价值观,对世事的淡漠,真的很难体会“龙舟”这项运动带给人的震撼。在赛场上,在龙舟里,他们融为一体,拼尽全力无怨无悔,生活中,他们每一位龙舟爱好者、从事者,对彼此的亲切感都是时光无法磨灭的。老人希望我们能够让更多人体会到龙舟带给人们的激情,让龙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让全世界更多的人来了解龙舟,喜欢龙舟。龙舟运动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

三、秭归龙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龙舟传说对秭归当地社会的影响

据调查,在秭归民间流传多种龙舟竞渡传说中,要数“屈幺姑游江招魂”最为普遍。

相传,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怀石自沉后,天神同情忠臣,托梦给屈原的妹妹屈幺姑,说屈原遇了水难。屈幺姑屡次被噩梦惊醒。后来消息传来,屈原在汨罗怀石沉江了。

次日一大早,悲痛不已的屈幺姑找来一条小船。按照当地习俗,她在船头立上竹竿,挂起哥哥衣冠,并带上米粮,划船把米粮撒进江里,祈求水神不要伤害哥哥。

屈幺姑一边划船一边哭喊:“我哥呦,回呦嗬。。。。。。”她想,若哥哥只是掉了魂,就把他招回来,藏在衣服里,让他穿上后使魂魄复归原体。

乡亲们听闻屈原的死讯,都像屈幺姑那样,纷纷下河操舟,追随她的小船。乡亲应着屈幺姑的哭声,一起沿江招魂,有的还跳进屈幺姑小舟,帮她划桨、撒米粮、摇衣衫。

歌哭声韵,响彻峡江,水和山应。

此时,有人看见对岸有个消瘦的人影,便以为屈原真的回来了。大家高兴坏了,都想抢着接“屈原”上船。有桨的,用力划桨。没有桨的,用力擂船。顿时船板“砰砰”作响,号子“在那、在那”、“回呦、回呦”此起彼伏。

千百年过去了,这种游江招魂、激流横渡的划法沿袭至今。每到端午,秭归当地农民们自发组织在一起,用划龙舟纪念屈原。有人说,“秭归”这个地名,或多或少与这个传说有关。随着三峡大坝的兴建、秭归县城搬迁至坝上库首以来,为了传承秭归赛龙舟的风俗,以后每年的端午节秭归县都在中国龙舟训练基地徐家冲港湾举办龙舟赛,以纪念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二)秭归龙舟比赛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端午节划龙舟一直是秭归一项深受群众喜欢、最为广泛开展的民俗活动。秭归龙舟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扎实。同时秭归龙舟对当地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据我们对当地居民的采访,特别是当地年轻人,我们觉得端午节划龙舟对于年轻人明显“缺位”相对于老年人对龙舟的执著和热情,端午节里的年轻人明显成了“局外人”。我们采访当地年轻人的端午节感受,发现他们使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小时候”。“小时候过端午”,家人都会带着去看龙舟赛,有的家人还会参加,当地居民说以前看龙舟赛,当地居民都是刚吃完早饭,便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徐家冲汇集,倾城出动。江上龙舟飞渡,岸边群众观战,场面壮观,气氛热烈。他们作为秭归人,对于龙舟有着特别不一样的感情。当地居民非常看重龙舟竞渡,而且对夺标尤为重视,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夺标归来,不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一年的丰收和幸福。秭归人对于龙舟赛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有不少队员都放弃了在外的工作,专程回来参加比赛,秭归县地税局龙舟队的马锐就是如此,他第一次参加比赛加入龙舟队训练时,双手都磨起了血泡,全身晒得漆黑。马锐此前是在广州打工的,听说家乡在召集新人就立马赶了回来,问及工作问题,他只是说,先把龙舟划好。

(三)秭归政府政策给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影响

秭归作为“中国龙舟之乡”秭归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龙舟产业发展,一直将龙舟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大事要事来抓。特别是县城东迁至茅坪后,由县政府组织的传统龙舟比赛年年举办,并多次承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中国龙舟公开赛,以及全国龙舟邀请赛等赛事。2009年,秭归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龙舟品牌建设的意见》,对秭归龙舟品牌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推动了龙舟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九畹溪观光旅游区、三峡竹海等景区也设置了龙舟娱乐项目和设施,已累积接纳龙舟娱乐游客200万人次。

在秭归龙舟赛期间,一连好几天,迎来的基本上是游客,大部分都是被龙舟赛的热闹场景吸引而来的,随着端午节的到来,在龙舟赛现场,游客给当地小商贩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收入,据我们对比赛场地附近的商贩和居民了解到,他们从比赛开始就忙个不停,生意很好,在龙舟赛场下,当地居民大量销售粽子、饮料、遮阳帽和玩具,一个上午就能卖掉几百瓶饮料,半天就能卖出200多个粽子,还有当地的酒店、旅馆也都是爆满的,游客都是提前订房的,有的订不到房的,甚至两三个人挤一间房,当地居民说,当天一天的收入就能赶上平时一周的收入,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借助龙舟赛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秭归龙舟赛事受到媒体关注,被大量报道,这有助于加深当地龙舟活动的影响力,有助于当地龙舟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当地居民更好的融入到龙舟运动当中。继2006年宜昌市首届龙舟赛暨秭归端午龙舟竞渡在徐家冲港湾成功举办后,徐家冲港湾正式成为国家龙舟训练基地,这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专业的龙舟训练场所,让龙舟训练有了更好的保障。

(四)媒体宣传报道对秭归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的影响

湖北卫视自2007年以来,每年现场直播秭归龙舟赛事。秭归龙舟活动的影像资料在2010年世博会湖北展厅中进行了展播。2011年秭归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龙舟之乡”称号,进一步夯实了秭归龙舟品牌,扩大了秭归龙舟的影响。所以这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因龙舟品牌的影响,给当地居民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因龙舟而引发的旅游业,很大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跟生活质量。

虽然龙舟旅游尚处雏形,但秭归县“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以龙舟为中心建设宜旅秭归、文化秭归、生态秭归和幸福秭归的宏伟目标,围绕屈原文化和三峡大坝,秭归县正着力将文化旅游打造成战略支柱性产业。近几年,秭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先后打造了九畹溪漂流、凤凰山景区、三峡竹海等一系列旅游景点和项目。而且这些景点内都配置了相关的龙舟娱乐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置使得龙舟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依托,发展起来也更加稳定。

秭归县龙舟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将给全县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也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县政府也将大力发展以龙舟旅游产业为龙头,以龙舟体育活动、龙舟文化交流、龙舟商品开发、龙舟制造产业等共同发展的龙舟产业链已是大势所趋。

为加强龙舟文化宣传,提高社会的认知水平,通过网络进一步宣传龙舟文化,让世人更多地了解秭归屈原文化、龙舟文化,同时也把屈原、龙舟作为文化,也更加专业的展示在当地居民眼中,这种宣传效果让当地居民更深的认识到屈原、龙舟这种文化,还把这种文化当成产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延续,全家人一起进行龙舟活动。

(五)秭归政府规划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秭归龙舟运动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我们特地采访了秭归县体育局办公室主任杜伟和归州镇党政办主任何丽时,他们跟我们介绍了一些龙舟运动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一些影响,据他们讲秭归县龙舟是以屈原而闻名,为了传承龙舟运动,县体育局每年都会组织龙舟比赛,比赛以县镇各单位组织人参加龙舟赛,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扬龙舟精神,让龙舟精神融入到社会当中去,因为当代龙舟,大多数都以经济发展为出发点,重点发展龙舟经济,以龙舟旅游业为重点,通过龙舟带动旅游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有就是龙舟传承出现断层现象,老一辈对龙舟都有深厚的感情,但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都以生计为主,从事龙舟运动不能作为长久的工作,也没有长久的经济支持,所以大多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稳定的工作。为了让龙舟运动更好的传承下去,龙舟运动已经在走进课堂,在课间让学生参加龙舟运动,把龙舟精神带进课堂,培养下一代龙舟传承人。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是秭归县第一个开展龙舟课程的学校,为此我们也特意来到了三峡工程希望小学,学校位于国家龙舟训练基地——徐家冲港湾一侧,不远处就是存放大量龙舟的县体育馆。据学校相关人员介绍,每年端午,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以纪念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为彰显地方特色、传承屈原文化,学校修建龙舟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既可观赏,又可作为夏季学生体育项目划龙舟训练。在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划中体验竞技体育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刻领悟屈原精神。学校还给我们看了以前学生龙舟训练的相关视频和照片,由此可见政府对秭归龙舟传承的重视程度,这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

同时他们也谈到了龙舟的商业化,他们特别谈到了“秭归龙舟非遗传人”郑祥龙做的木质龙舟模型,郑祥龙2006年开始做木质龙舟模型,模型由全手工制作,并且被国家博物馆珍藏,申遗后政府特别重视龙舟模型的发展,郑祥龙的木质龙舟模型也逐渐被商品化,包装化,龙舟模型也因此成为了龙舟纪念品,郑祥龙也因制作龙舟模型而成为了当地的名人,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为了更好地传承龙舟文化和龙舟运动,2006年郑祥龙还成功申请了秭归县归州镇龙舟协会,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不胜数。

四、秭归龙舟保护与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一)政府引导,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政府作为龙舟运动发展的倡导者,应该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龙舟运动,同时还要调动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利用媒体作为龙舟赛事开发的重要宣传手段,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参与满足人们欣赏龙舟赛事的需求,为赛事培育市场。同时,政府应更多的举办相关的龙舟邀请赛,让更多的外界龙舟队伍认识秭归特色龙舟。

1、加强龙舟文化宣传

政府有关部门应编辑和制作一批新的秭归龙舟传统文化的书籍及音响制品,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制作一批秭归龙舟漫画书籍和动画片,通过各旅游景区和龙舟商品专卖店等进行广泛宣传和出售。同时建设具有屈乡特色的龙舟网站,申请秭归龙舟官方微博,通过秭归县内外各级各类报刊、网络媒体等,进一步宣传龙舟文化,让世人更多地了解秭归屈原文化、龙舟文化。

2、营造龙舟文化氛围

秭归县是三峡坝上库首第一县,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64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交通咽喉,政府应利用这一优势在城市建设上做文章,例如建造龙舟造型的城市雕塑;将一些道路用与龙舟相关的名词命名;在主要街道上安装龙舟造型的景观灯、夜景灯;在秭归县的主要进出口通道路边建造和悬挂大型龙舟宣传牌,县城主要街道常年悬挂龙舟宣传标语或条幅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秭归县的龙舟文化氛围。

(二)以秭归龙舟为载体发展经济,互利共同腾飞

1、开发龙舟旅游项目

秭归作为“中国龙舟之乡”,同时也是“中国脐橙之乡”、“中国诗歌之乡”,应大力开发旅游经济产业。探索与本地著名旅游景点结合的龙舟旅游项目,积极开发龙舟水上娱乐项目,组织游客开展常态化的传统龙舟竞赛、赛龙舟抢脐橙、划龙舟品诗歌以及观龙舟表演等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龙舟旅游活动,让广大游客在娱乐中体验秭归龙舟运动的快乐,树立良好的秭归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促进龙舟旅游产业发展。

2、打造龙舟产业集群

龙舟作为秭归县的特色品牌,却没有相关的制造产业。唯一的传统木质龙舟制作企业,还因为龙舟走向国际之后,沿海的玻璃钢龙舟逐渐取代了木质龙舟,而陷入经济困境。秭归应打造以龙舟加工生产企业为龙头,龙舟食品为龙骨,龙舟工艺品为龙尾的具有秭归特色的龙舟产业集群,特别是龙舟加工企业,在扶持秭归县原有的木质传统龙舟制作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玻璃钢龙舟制作企业,生产比赛用的龙舟及有特色的龙舟模型。以生产白酒、肉粽、饮料等为重点,发展以龙舟为元素的食品企业。以生产龙舟工艺品为中心,制造各种各样的龙舟小商品,例如龙舟钥匙扣,龙舟手机链等等。

通过开发龙舟旅游项目,打造龙舟产业集群,形成秭归当地经济和秭归龙舟文化,互相促进,互利共赢,共同腾飞的局面。

(三)扩大秭归龙舟传承对象

1、建立龙舟培训班

虽然秭归县龙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龙舟运动专门人才很匮乏。因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联合龙舟协会,以秭归县归州镇龙舟协会会长郑祥龙、“龙舟老人”高德珩等一批经验丰富的龙舟教练员为核心,定期举办“龙舟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在传授基本的龙舟知识的基础上,将秭归特色的龙舟文化也传承下去。

2、开设学校龙舟课程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全秭归县只有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这一所学校开设了龙舟课程。县教育局应该鼓励和支持学校开设一些有关龙舟运动的课外课程,学校不仅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学术殿堂,而且也是向外展示和传播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学校不仅拥有相对庞大的体育人口,而且还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龙舟运动这样的集体项目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软、硬条件。秭归龙舟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如果能走入学校,它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等精神必将吸引学生们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达到锻炼学生身心的目的,而且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这是普通的体育课程所达不到的。在龙舟课程开展成熟后,还建议举行学生龙舟比赛。

3、发展全民健身

为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就此全国掀起一阵全民健身的风潮,其实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秭归作为“中国龙舟之乡”更应积极响应国务院的号召,以“秭归龙舟”、“秭归花鼓舞”为核心,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打造秭归特色全民健身品牌。 &, nbsp;

(四)创新秭归龙舟活动形式

据我们调查了解,在秭归2014的屈原故里文化节中,传统龙舟赛只进行了500米直道竞速赛这一项比赛,没有其他项目,也没有小组赛、淘汰赛等赛制安排,整个龙舟赛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就草草收场。当地居民还告诉我们,自三峡大坝完工后,秭归龙舟赛所用的水域由活水变成了死水,划龙舟的技术性和趣味性都降低不少,同时由于赛制的改革,原有的八色龙舟现在统一变成了红色龙舟,而为了保证划龙舟的安全性,所有的龙舟队员都要穿上一样的救生背心,不能穿原有的特色龙舟服饰。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得秭归当地群众特别是年青一代,参加龙舟活动的热情有所下降。

1、民间竞渡与体育比赛二者相结合

为了使秭归传统龙舟“走出去”,秭归龙舟运动不得不按照现代竞技体育要求,规则高度严密、器材高度统一,这样做,使得秭归龙舟比赛规则的统一性冲淡了民间文化多样性。但是,如果传统的秭归龙舟运动因循守旧,也会使这项秭归传统体育跟不上时代,阻碍其长远发展。因此在新时期里,民间竞渡与体育比赛二者不可偏废。“龙舟竞渡”在继续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还应该与国际化接轨.我们应该在走竞技化的同时保持传统龙舟的特色,要做到“两条腿走路”,竞技与传统同步发展,继续把秭归龙舟运动发扬光大。

2、专业比赛开展新赛制,业余活动开展新形式

组织龙舟比赛不要拘泥于原有的一些简单的比赛形式,除基本的直道竞速之外,可以开展如龙舟越野赛、小型龙舟接力赛、长距离龙舟耐力赛等赛制,并且进行组别分类,按年龄、专业程度等可以分成数个组别分开竞赛,保证赛事公平性同时也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同时秭归的龙舟赛要放开眼光,不仅仅是局限于当地几支龙舟代表队参加,还应该大力吸引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的龙舟代表队前来参赛。秭归龙舟赛的老传统“彩头”也不能忘记,获得前几名的队伍可以去争抢挂在终点处的“彩头”,“彩头”的“含金量”可以适当增加。这样一来秭归龙舟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就大大增加了,对推动秭归龙舟的发展,特别是对外宣传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而龙舟业余活动可以多样式,不仅能通过知识传播,例如龙舟知识问答比赛、龙舟征文比赛、龙舟诗歌比赛等;还能通过艺术、舞蹈、美术的熏陶,例如舞蹈比赛、歌唱龙舟比赛,龙舟工艺品制作比赛等。秭归县下各镇街地理条件不一样,因此可以在缺少河流的镇街开展旱龙运动,旨在传承龙舟文化,发展团结互助、顽强拼搏的龙舟精神。这需要一些龙舟组织去协调发展,求同存异,因地制宜去发展各镇的业余龙舟运动以及龙舟文化。

(五)加强专业化管理

1、加强龙舟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秭归各地的龙舟队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往往形成,龙舟赛红红火火,龙舟队无人问津的状况。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秭归龙舟运动的影响力,促进龙舟队与企业联姻的龙舟运动发展模式。龙舟队与企业联姻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龙舟队依附大中型企业,利用企业雄厚的资金来发展壮大自己;二是大中型企业利用自己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优势组建自己的龙舟队。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建立龙舟运动联盟,政府相关部门设立龙舟运动组织和运行机构,承担秭归龙舟运动宏观管理。企业和龙舟队内部则承担经费管理,队伍训练等微观职能。同时借鉴体育界其他一些项目的市场运作经验,引入竞争机制,对秭归龙舟比赛进行商业化运作。

2、培养专业化的秭归龙舟项目人才

一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以秭归龙舟为背景,加强管理人员的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知识,在推广秭归龙舟运动中不断深化项目的文化底蕴;同时要不断提高体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秭归龙舟后备人才的培养、训练和竞赛组织经验。二要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等运动技术素质和综合道德修养水平,使其成为秭归龙舟文化宣传的最佳载体,同时也增强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三要加强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秭归龙舟运动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的含金量。四要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人才的培养,使其既要掌握一定的市场经济理论,又要了解相关的体育竞赛规则,这样才能在企业、媒体和运动队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以赢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秭归龙舟真正的“走出去”。

(六)加强秭归龙舟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秭归龙舟文化的运动的不断传播和发展,秭归当地的龙舟配套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建立秭归龙舟博物馆,馆内可收集秭归悠久的龙舟文化物品,包括资料、相片、龙舟等,在对外宣传的同时,还能让人们更加清楚的把握秭归龙舟发展的历史脉络;建设秭归当地龙舟训练、娱乐的场地,徐家冲港湾作为国家龙舟训练基地,只在每年端午节前后开放一段时间,实属资源浪费,可以把徐家冲港湾打造成一个龙舟训练学校,长期开放招收学员,其他的龙舟队也可以来进行训练。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秭归各河流水域旁建设小型龙舟存放点,使人们平时就能方便的进行龙舟训练和娱乐。



 

关闭窗口
最新通知  
· 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感悟习近平...
·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
· 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
他山之石 更多>>
· 让非遗文化元素给商品包装添...
· 内画宗师—王刁三
· 40年,从自觉到自信——非遗...
· 历时12载 赣“非遗国宝”从濒...
· 广西柳州以“非遗+扶贫”推动...
· 浙江曲艺:全面布局振兴路 培...

版权所有:© 武汉体育学院  联系电话:027-87191497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461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