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各项非遗保护措施的不断推进,非遗已成为社会热词,自然也是今年各地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呼吁将非遗相关人才的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重申教育是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传统工艺的发展一定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力争在传统技艺的发展史上留下当代人的足迹。
教育是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
为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一些省份的政协委员各自以联名的形式提交了相关提案。
在云南两会召开前夕,数位政协委员深入相关高校对非遗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69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去世11人;健在的58人中,80岁以上的7人,70岁至80岁的27人,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任务迫在眉睫。而当下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大多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而这种方式处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对于年轻人来说,能学到技术,却拿不到文凭。因此,许多年轻人顾虑很多,很难全心全意投入到非遗技艺的学习中。另外,在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背景下,其培养方向主要集中在非遗理论研究上,对传统技艺等相关门类的研究及传承人的培养并不深入,这些情况都不利于非遗的整体保护和传承发展。为此,高德明等7位云南省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云南省院校培养非遗人才的建议。他们呼吁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文化厅给予相关支持,在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相关院校的基础上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能给予进一步支持。
呼吁政府加大保护力度
许多代表和委员多年来一直关注着非遗保护工作,有的本身就是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或者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针对当地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他们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湖北省政协委员喻惠平表示,当下各地官窑普遍受到世人关注,但其实许多民窑也很有特点,急需政府加大保护力度。比如,在湖北被誉为“中国民窑之首”的马口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马口窑的产品曾远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马口窑的发展日渐式微,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胡圣幼已经70多岁了。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马口窑的保护力度,2008年,马口窑古窑址被列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马口陶器烧制技艺成为湖北省非遗项目。但在喻惠平看来,马口窑文化由于缺少专项资金投入和具体的传承路径,正处于濒临湮灭的边缘。他呼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该技艺的抢救整理、保护传承力度,使这一古老技艺能在当下得到传承发展。